Miracle on Ice

美帝也是會把國家大義套進體育的。

每年台灣的國家隊徵召,老是有旅外球員是該為自己前途著想還是該為國家大義打拼的問題。近幾年來覺得球員該以自身職業前途為重的球迷比起以前是多了,這是好現象,特別在棒球的國際賽本身水準就不比美職日職的情況下。

今年的王建民徵召問題,雖然記者一如往常丟出一堆洋基故意婊台灣的假消息,可是大部份球迷並未受到蠱惑一股腦批評洋基隊。特別是有個常請假結果挑戰大聯盟失敗的前例在,旅外球員更該多愛惜羽毛。

不過事實上,把國家大義的大帽子硬套在球員身上,並不是台灣這邊特有的現象,美國人其實以前也幹過同樣的事情。

1980年鹽湖城冬季奧運,當時還在美蘇冷戰,國際情勢緊張,而過去的十年裡美國境內也出了一連串問題,如國際石油危機導致的經濟蕭條、水門醜聞事件等等。美國人需要重振雄風,假若能在任何場合擊敗蘇聯,那就更好了。

美國人把目標放在冬運會上,而在蘇聯最強的項目─冰上曲棍球─上打敗紅軍,被老美視為不可能的任務。明尼蘇達大學的教練Herb Brooks接下了總教練的位置,他要組成一支能擊敗王者蘇聯,拿下金牌的強隊。

Brooks自己年輕時也代表過美國冰球國家隊,1960年美國冰球國家隊贏得金牌,那年他是最後一個被刷掉的選手。1964年和1968年他都代表美國隊出戰,可是自1964年起蘇聯國家隊囊括每一屆冬運的冰球金牌。在擔任這一支代表隊的教練前,他是個跟金牌擦身而過的人。

Brooks不選當代的NHL球星,他說他要建立一支能打贏比賽的球隊,而非最強的球隊。他選了整批大學球員,安排了一系列艱苦的訓練,外人不停質疑他怎麼不選最好的職業選手,而他的球隊也在冬運前的熱身賽被蘇聯慘電。鹽湖城冬運展開,大學生球隊要向連四屆冰球金牌代表隊挑戰,這越來越像是不可能的任務。

然後就跟奇蹟一樣,Herb Brooks的球隊還真一路過關斬將,而且每場比賽都是先被對方進球再急起直追逆轉獲勝。就這樣他們一路打進準決賽,再次遭遇王者蘇聯。這批球員雖名氣小,但也少了被要求個人表現的包袱,打冰球這種需要默契的運動裡,場上場下球員間(對,包括場下)彼此的配合非常重要。這一場比賽結果不同了,雖然先讓對手進球,可是美國隊將士用命,殺進第三節前將比分扳平,並在第三節打進逆轉的一球,4:3獲勝,不敗之師蘇聯紅軍被美國隊擊敗。

這場比賽最後5秒鐘時,轉播員興奮之下喊出的〝Do you believe in mircale?〞成了千古名句,這支球隊被後人稱做「Miracle on Ice」,美國隊不但在國際賽擊敗蘇聯,還是在蘇聯最強的項目獲得勝利,這一天可是老美最津津樂道的日子,1980年2月22日。

決賽相較之下就不重要了,反正他們也贏了,也是逆轉獲勝,贏波蘭吧,美國國家隊拿下金牌。

HBO有拍過一部類似記錄片的電影《Do You Believe in Miracles?》就是在講這段故事,我在美國上歷史課時有看過這部片。總之冷戰時代美蘇什麼都可以爭,像太空競賽就是我們熟知的。不過對老美來講,恐怕這次冬運才是冷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吧。現在對老美來講,已經不是這種國家大義大帽子亂扣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確是經歷過這種事的。其實比起台灣跟南朝鮮的體育較勁,當時的美蘇可也是這樣子啊。

當年在Jim Morris的故事《The Rookie》(心靈投手)上映時,我就覺得Disney其實很適合拍這種運動勵志片(他們幹嘛拍什麼珍珠港-_- ),特別是把這個冬運故事搬上大銀幕。事實上他們的確這樣做了,在拍完The Rookie後他們就開始籌備新電影,由Kurt Russell飾演Herb Brooks,片名《Miracle》(冰上奇蹟)。這部片拍得很傳神,還真的有找當年這支冰上奇蹟隊的成員來做顧問(Herb Brooks本人也有參與),特別是片中的冰球比賽內容,就好像在看真的比賽一樣(反觀某部以冰球為主的日劇,根本就是亂拍)。可惜傳奇教練Brooks最後沒機會看到這部電影,他在電影上映前約半年時因車禍喪生

不過同樣是把國家榮譽加在球員身上要他們出去為國爭光,1980年美國冰球國家隊的故事到今日還為人傳誦著,可是以前為我們做體育外交的那批人,台灣是怎麼對待他們的呢?

在〈Miracle on Ice〉中有 3 則留言

  1. 米國最後一場是4-2勝芬蘭。
    那年蘇聯還是最強的隊伍,進16球掉8球,比米國的進10球掉7球好。

發佈回覆給「swace」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