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大聯盟工具人

原文發表於2009.3.10奇摩運動MLB名家專欄。

看了據說有半個台灣人血統的張寶樹不但將敗戰的報應帶給葉志仙,還可能為他開啟大聯盟的大門,小感。

Utility man,在近代大聯盟球員名單擴充下產生的功能性位置,中文翻譯是本人以前在連線板搞直譯的後果XD

如同一人左投,當正選名單的人數被擴編,有如特別隊一般專職做某種特殊功能的球員就會得到位置(所以我們可以猜測,如果大聯盟正選增加到26人,那可能會出現專職代跑)。工具人的定位,就是在隊伍中擺能守很多種守位的選手,以便在比賽中做隨機調派(每個守位都擺個替補太浪費名額了)。對台灣球迷來講,大概是從國家隊的遴選中首次聽到這個名詞,比方說哪個選手能守多個守位,是選來做內野工具人的。

不過呢,我發現很多人實際上有誤解,工具人並不單指那些會守很多個位置的選手,它「工具」的含意之所以傳神,就在這種選手之所以會被當成支援各守位的救火隊,因為他們的實力並沒有好到可以打上先發。不足以在單一位置打主力,而被迫要多練幾個守位以增加上大聯盟機會的選手,這種人的替代性高,以此位置打進正選名單的選手也會在戰力評比中被完全忽略。

所以不應該把所有能守多種守位的選手都看成工具人,蔣智賢入選國家隊被部份球迷當成工具人就是一種誤解。

那麼,既然這個位置只是同時負責多個守備位置的替補,那「會守的位置越多越好」是先決條件。可是既然主要做代守,守備能力是不是搶到這個位置的關鍵因素呢?

想想曾經受到廣大台灣球迷怨念攻擊的Jason Grabowski吧。事實可能很讓人驚訝,好的守備能力雖然能降低這個選手在正選名單的被取代性,但對於他能不能擔任工具人幫助有限。

現實裡,能當工具人的主要因素,除了很多守位都有練之外,剩下的就是運氣而已。話說以前我曾經每年都寫酸文講所謂的該年度「F.P. Santangelo Award」,每年的得主都是有大量出場機會的工具人,從F.P. Santangelo到Jorge Velandia到Marco Scutaro,共同的特點就是內外野兼修,小聯盟時代其實打的不怎麼樣,但都有著還不錯的大聯盟生涯。

平平是大聯盟底薪三十萬美元,你要在板凳當個專職代打,起碼要有能一棒定江山的長打力,至少有能夠在最貧打的球隊做專職DH的進攻能力,還要跟一些過氣老明星搶工作。可是工具人需要的就是你最好守二游跟中外野能中規中矩,加上你最好能守corner outfield加一三壘,能當捕手更好,能上場投球更棒。聽起來很不公平,不過這就是現實,而且工具人其實不好當,小聯盟有這等本事卻缺乏那份運氣的好手多的是,而且這種人當有資格仲裁時通常也是失業的時刻,球隊怎麼可能會付百萬年薪給隨便找都有的角色啊。

怎麼樣提供在球隊裡獨一無二的價值,才是這類型的球員生存長久的關鍵。

在〈(舊文)大聯盟工具人〉中有 3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