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ball】(魔球)觀後感

結果碎碎唸一大堆orz

Yahoo的電影簡介:

改編美國著名財經作家路易士著作「魔球」,敘述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的小市場球隊奧克蘭運動家如何以有限預算來對抗財大氣粗的球隊。片中佈萊德彼特飾演球隊經理比恩,以統計學的方式分析數字,來評估對球員的投資,聰明分配資源,組合出最能發揮戰力的團隊,成功以小搏大。

博客來上的書籍簡介:

錢少,人少,公司小,如何致勝?
這本書的故事主角是美國的「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
長期以來,這是大聯盟中預算最少、二線球員最多的隊伍。
他花在球員薪資上的預算,一年只有洋基隊的三分之一。
但是,這支窮酸球隊卻在外界一片不看好中,不斷贏得比賽,
寫下世界棒球史上一頁驚異的傳奇。
運動家隊寫下的傳奇,不僅是棒球傳奇,
也是廣被投資與企業界熱烈討論的商業個案。
因為,運動家隊在職棒大聯盟所遭遇的困境,簡直是當前全球企業界的縮影:
無論哪個行業,經營者如今都處於「贏家通吃」的焦慮中。
怎樣才能用相對有限的資源,與市場上的超級巨獸對抗?
在這強者恆強的世界,如何用這麼少的錢,用一般球隊不想要的成員,
創造如此耀眼的成績?
本書不僅榮獲多項獎項,也是企管課堂上備受歡迎的討論個案,
並獲得台灣多位管理學者的推荐肯定。

對於不懂這段故事的人來說,看完這段簡介大概可以讓人對這故事的內容有一些粗淺的認知(雖然這簡介不見得正確)。但對於有經歷過那段時光的大聯盟球迷,特別是綠帽迷來講,就把這部電影當成三國演義來看吧,三實七虛。

我看到有些鄉民對這部電影的最大批評就是「高潮太短,中間好長一段時間跑劇情比較沉悶」。不過以經歷過那個時代的球迷的眼光來看,那是必然的現象,我倒覺得編劇已經盡可能的擠出價值了。

電影的起頭和結尾都跟現實相同,連續第二年在季後賽第一輪最後一戰輸掉的運動家隊,指標球星Johnny Damon和Jason Isringhausen等人合約期滿,相繼被大市場球隊挖角(Red Sox和Mets),球隊突然間失去了數位明星球員,除了運動家迷之外的所有人都不認為他們可以再重複之前的成功。可是,在沒有補進任一位明星球員的情況下,這支球隊在2002年打出超越前一年的103勝戰績,再次打進季後賽。雖然還是在第一輪第五戰說掰掰就是了XD

不過在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呢?我想不用講劇情,不是棒球迷的人大概也猜的到吧。八成就是那種好萊塢愛情片老套,運動家隊遇上了數據派,運動家隊愛上了數據派,運動家隊大吃屎(輸一屁股),運動家隊奮發圖強追回了數據派(連勝不止),最後happy ending,運動家隊和數據派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幹,還真的是這樣耶。

不過電影說的並非實際發生的事,小說講的也並非實際發生的事。應該說他們為了想要闡述其中心思想,修改了整個故事的內容。小說講的是Billy Beane記取自身的教訓,使用和傳統價值不相容的數據派的角度來發掘被低估的球員,用上壘率為準則找來了可以遞補明星球員空缺的低價球員,另外也充份利用明星球員離隊所賺到的選秀權,選了一大堆別隊低估的業餘球員,為球隊的長遠打下基礎。

MLB的制度,每年會公佈每個球員的等級(依最近兩年的成績做基準),被列為A級的球員如果約滿成為自由球員並被他隊簽走,那損失那個球員的球隊可以從簽下那個球員的球隊得到隔年的第一輪選秀權,以及一個夾在選秀第一輪和第二輪選秀之間的選秀權。(細節此不詳述,反正意思就是讓明星球員走人不見得是壞事,你可以拿到高順位的選秀權以選優秀的新秀來建軍)

而Moneyball這本書最大一部份就是在講Beane利用這點,在02年的選秀會上破天荒擁有七個在第二輪之前的選秀權(自己一個,三個明星球員離隊總共再拿到六個),可以讓他拿下七個球團未來的希望。並以這七人中的一個被稱作「胖捕手」,除了很會選球之外完全沒有傳統球探價值重視的五大天份(安打力、長打力、速度、守備、臂力)的Jeremy Brown為主角,談Beane是如何將這個別的球隊最多要到第九輪,已經有兩百多個人被選走後才會考慮他的遺珠當成寶。

問題就在,這個人就結果來看是失敗的投資,生涯在大聯盟只有11個打數。

啊既然整本書最主要的內容完全不能用,那電影還剩下什麼可以演?剩下兩段不算主戲的故事可以講︰用上壘率為選才標準,找來一個已經不能再當捕手的Scott Hatteberg,讓他補上失去明星一壘手的空缺。還有就是因為投球姿勢怪異而不被原球隊喜愛的Chad Bradford。

只靠這個要撐完整部電影,自然中間會讓人覺得不夠緊湊。畢竟能用的材料就只有這樣啊XD 而且畢竟這本書當初傳說要改成電影版時,綠帽迷幾乎都會覺得不可能吧,這種先天就沒啥張力的內容要怎麼寫劇本啊。事實上我覺得改編的兩位編劇已經很盡職了,他們在必須維持中心思想,而且原著的第二主角Jeremy Brown的劇情完全不能用的狀態下,只用那兩個小故事就把整個戲寫得很精彩。

Brad Pitt是個好演員。除了他不染髮之外,大概很難找得到一個可以扮演Billy Beane的演員了吧。Beane雖然不見得像書裡說的那麼零EQ,不過有看過書的人反正想看的都是摔椅子,這點Pitt成功的把那種有點私底下情緒控制很有問題,但在老闆、在家人、在別隊總經理(競爭對手呢)面前永遠表現的一副游刃有餘貌的狐狸詮釋的很好。他跟假DePo之間的對手戲,很能讓觀眾有一條蛇盯著獵物看的感覺,單單這就讓這個主角的印象深刻的觀眾心裡了。

其他的角色嘛…當初找一個胖子來取代現實人物Paul DePodesta的選擇雖然非常好萊塢(你一定要找個人來當甘草人物),不過證實是成功的,he is so vulnerable out there。要創造戲劇張力,要強化守舊派和改革派之間的格格不入,再也沒有把一個一副宅樣的死胖子擺在一群老球皮之間要更有衝突性了。

BTW,現實中Beane的助手Paul DePodesta後來去了Los Angeles Dodgers,本來差點當上陳金鋒的頂頭上司。不過其實運動家隊一支就不是支很信奉傳統價值的球隊,道奇隊才是,所以DePo在那邊位置沒坐穩,當地媒體簡直照三餐在罵這個總經理的建軍哲學,並讓他只待了兩年就被炒魷魚。另外數據派其實也沒有那麼神,比方說被稱作數據派之父的Bill James在2003年被紅襪隊聘去,他提出了傳統的closer無用論,牛棚應該要輪替,讓最好的投手丟最緊張的情況才對,結果整個牛棚大爆炸,到現在大家也還是使用傳統的closer丟第九局的玩法。

選角大致上還不錯,沒什麼戲的明星游擊手Miguel Tejada竟然是找老球迷很熟悉的前球員Royce Clayton來演耶XD 啊他們怎麼不乾脆找本尊啊,拍戲的時候Tejada不是就正在舊金山打球嗎XD Hatteberg的角色跟本尊還有一些神似,但老將David Justice就差些了,人家可是貓女Halle Berry的前夫耶,找個帥一點的好嗎?

但最失敗的角色大概就是前影帝Philip Seymour Hoffman所演的總教練Art Howe了。這部電影裡頭有兩個反派,一個是代表守舊派球探的Grady Fuson,另一個是一直使用舊教條帶領球隊的Art Howe。但這兩個人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Fuson中間幾年被Rangers挖角,去年回到了運動家,不久前還被同事拿電影劇情開玩笑,說「你不是被開除了嗎,怎麼還待在這邊?」XD 至於Howe,當年他就是會都給Beane插手管他的打線安排啊還有場上戰術啥的,才會在運動家留了七年,直到Mets捧重金來挖角他啊。他在球界本來就被設定為「養成型」教練,專門拿來帶領那種球員都很年輕,欠缺經驗的球隊。他對年輕球員很有耐心,也能讓球員信服他,可是就因為太有耐心,一支想要爭冠的隊伍不會想要用他。這部電影的背景2002年,綠帽剛跟他續了兩年合約,後來幾年每次都輸在季後賽第一輪的確讓人有「他到底能不能在短期比賽爭勝」的感覺,也讓他和Beane的關係變的緊張(不過說短期比賽全靠運氣這話可也是Beane講的),但在2002年,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很大的問題。事實上,後來綠帽取代他的Ken Macha更,根本就是一個日職老學校派的死老頭(他以前真的在日本打球),觀念比現在日職的星野還要老啊啊啊。

本來就只是用來安定軍心的總教練,這找哪個老頭來演都差不多吧?結果找了影帝,讓觀眾期待這個角色的發揮,這真的是個失策。畢竟你又不是Date Night(約會喔麥尬),就算看到Mark Wahlberg和James Franco大家也知道他們只是友情跨刀,你這電影把影帝排在主要演員,結果他好像除了靠北之外也沒幹什麼事,超沒意義的啊。

何況劇情在搞這種改編劇本的時候最應該去知會那些他們要寫成壞蛋的當事人吧。據說Howe看完電影很火,說他經營一輩子的名聲,現在兩個小時大家對他的印象就剩下糟老頭了…(按:王牌投手Tim Hudson也會淚目,大家只記得他在那場重要的比賽被打爆)

其中有兩個人可以拿出來一提。一個是電影一開始演不給錢的刻薄老闆的,後來一查原來他是Blizzard(魔獸)這公司的CEO耶XD 難怪那副機巴樣的精髓抓超準的!而且他大概也知道綠帽迷超討厭這任老闆Stephen Schott的,才把他演的那麼賤啊ㄎㄎ

另外一位嘛,也只有出現幾秒鐘。不過那是我對這部電影感觸最深的兩幕之一,2002年的開幕戰,那個播報員是當時綠帽的轉播Greg Papa啊啊啊,他們竟然把他找回去就錄那麼一句話,聽到他的聲音,整個回憶都起來了啊啊啊。

Little touch,這部電影成功的讓棒球門外漢也能融入故事,而且讓球迷們有一些額外的驚喜。我會說這電影的內容不太符合實際情況,但就說故事來講,這是部很忠實表現其核心概念,且同時顧到球迷和非球迷的觀賞感動的優秀作品。

講點現實的情況。

其實運動家隊早在Billy Beane決定高掛球鞋之前,總經理還是Sandy Alderson的時候,就已經奉行後來被稱作moneyball的價值的建軍方式了。球團有著各種與眾不同的評量方法,去找出市場上低估的球員。所以Beane並不是在電影一開始的02年,失去了幾位明星球員後,遇到了假DePo才進入這個世界的,而是他從當Alderson的助手開始,就慢慢在接觸這些觀念。只是當時網路畢竟不發達,由Bill James為首的數據頭所研究的那套,和主流棒球圈研究的那套還沒有個橋樑。Paul DePodesta真正加入Billy Beane的團隊,是在1999年,這也才是綠帽正視上壘率這價值的起點。

另外,這支球隊的重心還擺在培養年輕球員。年輕的三巨投Tim Hudson、Mark Mulder、Barry Zito,和主力新秀Ben Grieve、Miguel Tejada、Eric Chavez、Ramon Hernandez等等,才是讓這支球隊脫胎換骨的力量。所以2002年我們失去了幾個明星球員,not a big deal,一壘手的空缺不難補,連老學校派的代表勇士隊都知道其實你找一個左打跟一個右打分別對付左投和右投,就可以把這位置需要的火力填起來了。Johnny Damon本來就是換來一年打工的,而他那年其實也沒打好,因為球團希望他多等球,而這不符合他的打球特性。Izzy是我們家真正發揮長才,發掘出其價值的例子之一(本來也是超級新秀,可是養成失敗,本來被認為職業生涯完蛋了),不過這種例子後來多的是,一票後援從Jeff Tam到Bradford再到Brad Ziegler,甚至在2002那年,USA Today還把我們家的五大先發稱作Big Five。除了原本的三巨投之外,Cory Lidle和Erik Hiljus也丟的像個明星投手(Hiljus看數據好像不怎樣,不過他前五局很殺)。

另外電影裡提到的一開始慘敗後來狂勝,是也沒有那麼戲劇化啦。那年是真的球季前兩個月輸的一榻糊塗,然後到明星賽後急起直追,到後來不知輸為何物。問題在,其實自1999年以來,Art Howe帶隊的那幾年我們運動家隊每年都這樣啊XD 我們還笑稱說如果四月份輸不到20場的話,那這個球季搞不好會打很爛之類的XD

另外最後那場逆轉秀其實也沒有那麼屌啦,因為前前場更屌。要知道預告片講的那場比賽我們是王牌Tim Hudson先發,對手是弱隊皇家,可是那場對手是該分區的領先者雙城,而且更戲劇,九上領先兩分被Billy Koch敗掉,九下落後兩分,兩人在壘,完美的再見全壘打的舞台。我那時在現場,已經離開位置站在走道上等比賽結束要去搭車了。不過當時就有一種氣勢在,也不知道為什麼,當Miguel Tejada把球咬出中外野的時候,全場一聲驚呼,然後就是瘋狂,所有的觀眾都互相擊掌,逆轉再見全壘打。所以電影講的那場比賽嘛,一是我們認為對手弱很多,二是前面那兩場比賽都已經是九局逆轉勝了,也不過就是連續第三場比賽在九局下再見安或再見轟,每天都看到瘋狂度就沒那麼高XD

幹,結果Billy Koch三連勝-_- 勝場小偷-_-

最後講的就是電影裡被Beane嫌個半死,總教練原本一直用的愛將一壘手Carlos Pena了。事實上他是Baseball America 2001年的Rangers頭號新秀,2002年全大聯盟新秀排行榜中排第五個超級大物。他也正是Beane原本為了填補一壘手的空缺,用四個主力新秀(現在最有名的就是Ryan Ludwick)拿去換來的球隊未來啊。至於他的優點?就是很會選球超會上壘,還有一壘守備很出色啊XD

所以他本來在那時就被認為是個Beane-type的選手,是那一年他沒打出來,然後球隊又有爭冠的機會,沒辦法慢慢等他適應,所以就把他拿去三方交易,換來別隊的潛力新秀。(幹,說到這就怒,那個交易我們從洋基那拿到號稱他們家最強的新秀之二的John-Ford Griffin, Jason Arnold,結果都是假貨啊,馬的被騙了)

所以觀眾如果覺得奇怪,電影那麼強調這支球隊是怎麼樣的小蝦迷無法鬥大鯨魚,但又為什麼電影一開始這支球隊還可以走掉明星球員還可以打季後賽,這些知識可以提供一個參考。反正再一次,請把它當三國演義看,只有三成是真的。像什麼鬼上壘率,什麼防守價值不重要,什麼不要盜壘,什麼選秀要選大學生不要選高卒生,這些現在的運動家哪玩這套啊XD 看看我們家今年最嗆的Jamile Weeks就是跑跑人守備人啊XD

唯一電影沒講書也沒講但真的是本隊建軍基準的就是投手啦,自家養的Tim Hudson, Mark Mulder, Barry Zito, Rich Harden, Joe Blanton, Huston Street, Trevor Cahill, Brett Anderson, Vin Mazzaro, Andrew Bailey到外頭找的或挑別人不要的Jeff Tam, Jason Isringhausen, Cory Lidle, Erik Hiljus, Chad Bradford, Justin Duchscherer, Michael Neu, Joe Kennedy, Dan Haren, Chad Gaudin, Dana Eveland, Brad Ziegler, Dallas Braden,這些才是本隊一直維持競爭力的基礎啊。

另外有些看過書或電影的人會靠北,說moneyball這套也沒什麼嘛,你看這最近幾年運動家隊戰績還不是不怎麼樣。對這我只能說,你們前一次聽到運動家隊被評價為戰績墊底是什麼時候啊?

好像是1999年耶。

後來因為傷病問題像雞瘟一樣衰到要投降是沒辦法啦。可是近十幾年有哪支球隊否認過這支球隊的競爭力嗎?figure it. (不過他最近比較迷英超,足球迷們想一想熱刺隊最近幾年的改變吧)

在〈【Moneyball】(魔球)觀後感〉中有 7 則留言

  1. 電影沒講的可多著呢, 中線防守我在評書的時候就講過了啊.

    不過電影把所有球星都鬼隱, 然後只剩下甜蜜揮棒跟Hatteberg這點滿好笑的XD

  2. 棒球之神又發怒了,這次懲罰軟體銀行鷹隊。連兩場比賽,昨天一局下及今天二局下,在無人出局的情況下,有跑者進佔二壘,這本是形成大局的好機會,不料下一棒次都犧牲觸擊,結果是該局一分未得,最後終於輸了比賽。

  3. 果然阿ㄈ有寫(魔球)的觀後感,這樣表示可以去等二輪再看嗎?
    不知道還有沒有”那些年””塞德克””鋼鐵擂台””3D肉蒲團”的觀後感X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